鞏漢林噴中國男足錯了嗎 火箭燒煤 還有更可怕的
中國男足再上微博熱搜,這次是靠一位前小品演員的幫忙。
全國人大代表鞏漢林在對媒體介紹自己的提案時,有這么一段話火了:“我們有些行業的收入,比方說某足球隊,年收入三百萬、五百萬甚至上千萬了,球場上沒有看到他們進球,完全給中國人丟臉?!?/p>
其實不用藏著掖著,都知道“某足球隊”說的是國足(男)。
鞏漢林此話一出,網友們叫好聲一片,“解散男足”呼聲再起:“中國男足沒有存在必要”、“一群酒囊飯袋,沒少吃海參”。
還有人夸贊鞏漢林是“人民的好代表”、“說出了百姓的心聲”。
有吃足球飯的人氣不過,出來反擊鞏漢林,董路發微博說:“別總‘丟臉丟臉’的,說得像平時走穴賺錢、春晚演個小品就能給中國人掙多少臉似的?!?/p>
這架勢,有點像當年某團老總對男足的評語,惹得黃健翔李毅等圈內人站出來回懟一樣,眼看又要掐起來。
其實大可不必。
畢竟鞏漢林這話的實質,只是表達個民間的情緒。是不是代表著老百姓的心聲?肯定是。吃飯睡覺罵國足(男),已經是中國民間的“政治正確”了,誰沒罵過幾句國足呢?
國足成績不行,這是硬傷,別人罵幾句,你得忍著。
如果有人這時候站出來,和鞏漢林去掰扯:球員收入高是市場決定的;國足隊員收入不是國家給的是俱樂部老板掏的;男足不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,包括行政干預偽職業化、對手先行優勢職業程度高、我國社會文化傳統、體育和教育體制因素等等等等……
真這么去掰扯,那只能說,你和對方不在一個頻道。
鞏漢林是演小品的,不是踢球的,他不需要懂這些復雜的前因后果,也不需要理性專業的思考,他要的只是把球迷的情緒表達出來。
贏了喊好,輸了罵娘,球迷情緒就這么簡單。
情緒發泄,需要理性和專業嗎?不需要。你不能要求吃瓜群眾都罵到點子上,都罵的專業一點,都罵的理性一點。
真要那樣,那還是“吃瓜群眾”嗎?
戚務生當年那句話怎么說的:中國球迷的水平,是不可能獨立高于中國足球水平而存在的……大意如此。
所以演藝界人士,抓住中國足球玩梗兒,其實就是尋求民間情緒的共鳴,換一聲喝彩。
這么多年,演藝界拿足球說事,例子太多了。
姜昆唐杰忠《著急》:“這中國隊干踢不進球你不著急??!”
牛群馮鞏《亞運之最》:“中國足球隊腳太臭,不如回家賣土豆?!?/p>
黃宏宋丹丹《回家》:“看完甲B看甲A,最可氣的世界杯,天天喊著能出線,狗戴嚼子瞎胡勒?!?/p>
趙本山宋丹丹《火炬手》:“什么運動看著揪心?足球。什么運動最揪心,中國足球!”
郭德綱《你得鍛煉》:“給大家道個歉,奧運期間,我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兒,我看男足了!”
包袱一出,臺下觀眾會心大笑,掌聲如雷……齊活。
也有足球圈人士被罵毛了,忍不下去的時候。岳云鵬當年說“國足優點,就是不努力,沒有榮譽感”,引發了鄭智等足球人的回應。
鄭智李毅他們苦口婆心和岳云鵬解釋,球員從很小就每天苦練,并非不努力;傷痛纏身、成材率多么低云云,小岳岳輕描淡寫一句:“我說錯了嗎?”
你看看,你想和他講道理、談專業的時候,人家其實就是玩個情緒。
用岳云鵬師傅郭德綱的話:“我一個說相聲的,要是和火箭專家討論,火箭該燒煤球,那專家要拿正眼看我一眼,他都輸了?!?/p>
鄭智李毅這不就輸了嗎。
解決群眾問題,疏導群眾情緒。目前,解決問題(國足成績差)暫時看不到希望,那就要允許群眾有情緒,要允許群眾發泄情緒。
還有人批評說,球迷罵娘可以,但鞏漢林身為兩會代表,提案應該嚴肅認真一點嘛。
這是冤枉鞏漢林了。
今年兩會,鞏代表的提案是:建議重新制定表彰勞動模范標準。具體內容是,國家只給予勞模們精神鼓勵是不夠的,在物質和經濟上也要跟上。在對媒體解釋這個提案時,鞏漢林舉了明星、某足球隊收入高的例子來做反襯,結果被人誤傳:鞏漢林提案說國足不該掙那么多。
所以說,鞏漢林只不過是拿足球說了事,人家的提案倒沒那么不靠譜。
我國兩會人大代表提案制的宗旨,就是讓專業人士對本行業的工作提出意見建議。
看看這些年兩會上,體育代表們的提案,其實都很有想法:
胡葆森(2009、時任建業老總):建議進一步打擊假賭黑,推進中國足球發展;
趙龍(2015):加快推進全運會體制改革,包括弱化全運會成績考核,取消獎牌統計;
許家?。?014,當時他還沒成千夫所指):“目前管理青少年足球的主要有教育、體育、社會組織三大系統。由于多頭管理、缺乏一個體制內的強力專職機構獨立全面負責,三大系統各自為政、難以協調,甚至互不認賬、推諉扯皮,嚴重阻礙了青少年足球開展,建議教育部應為青少年足球管理責任部門?!?/p>
姚明(2014):體育競賽審批,是影響中國體育賽事表演業乃至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大瓶頸,應取消審批,讓市場主體自由投資賽事,激活體育市場,帶動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發展。
親身參與的體育人提出意見建議,說出的點子,別管最后能不能辦到,至少比岳云鵬等吃瓜群眾靠譜多了。
所以,中國足球的現實,是群眾負責罵娘,專業人士(只能說相對專業)去想點子,各有分工,誰都別摻和誰。
但怕就怕,有一種無所不能的神秘力量,自認高瞻遠矚,卻以吃瓜群眾的水平,對專業事務指點江山。
比如,搞排球的、搞乒乓的、管水上運動的,搞政法的……調過來以后,都能在足球專業領域里拍腦袋出點子,還必須按他的來。
舉個例子,2020年初下發的“春季大練兵”通知,要求中國足球各職業隊狠抓“三從一大”,大搞“YOYO測試、12分鐘跑測試、5ⅹ25米測試、深蹲、臥推、原地縱跳”等練習,還規定出了具體指標(如圖1、圖2):
罵慣了球員不爭氣的球迷,這次都調轉槍口了,調侃說:領導這是手把手在教卡納瓦羅、貝尼特斯這些名帥怎么訓練呢……
再比如U23強制出場、聯賽為國家隊讓路、國奧打聯賽、國青打中乙……種種奇思妙想,一拍腦袋一個。
所以,不怕鞏漢林等群眾代表發發牢騷,噴噴情緒,真正怕的是,專業人士說了不算,官大的人說了算。
郭德綱和火箭專家建議應該燒煤球,專家笑笑就過去了。
但是,如果是管火箭專家的人這么說呢?
?。ɡ钇绽?/p>